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社評-人民幣的力量



  • 2010-12-30
  •  
  • 旺報
  •  
  • 【本報訊】
     大陸最近又推出一波新的外交攻勢。10月初溫家寶總理藉訪問希臘時,表示將持續認購和持有希臘新發行的國債券,並承諾協助歐元區國家克服金融風暴;本月中旬,溫家寶又率領龐大的企業代表團出訪印度和巴基斯坦,並與兩國簽署了數百億美元的合作協議;本月下旬,北京召開第三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王岐山副總理再次表態,中方會以實際行動幫助歐元國家渡過主權債務危機;近期中國還與挪威簽署了價值數億美元的鑽油合約,修補了兩國之間因為諾貝爾和平獎而造成的不快。
     北京領導人這一波展現人民幣威力的外交作為,看得出其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手段已較為圓融,且傾向運用影響深遠的軟實力,它同時也凸顯了中國大陸「借勢突圍」與「拉歐制美」的戰略思維。
     今年下半年,當美國對外宣示「有能力」也「勢必要」在新世紀扮演全球領導角色之後,美俄法英等國領導人皆先後訪問新德里,儼然印度已處於西方國家聯合削弱中國的關鍵地位。中印是「金磚國」的成員,彼此也建立了(中印俄)外長定期對話機制,但難以解決的邊界糾紛及北京傳統偏向巴基斯坦的立場,導致中印雙方的政治互信嚴重不足。於今,北京認知到想平衡與印巴間的關係,強化與印度的政治對話,繼而緩和美印聯手的圍堵壓力,最能發揮迅速而有效的工具,顯然非人民幣莫屬。
     溫家寶與王岐山最近都強調要幫助歐元區國家解決債信問題,就是典型的人民幣外交思維。一般認為,天下豈有白吃的午餐,這些年來北京的大量資金貸予俄羅斯、巴西與非洲等國,就不乏穩定獲取能源之目的。這次的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會議,王岐山呼籲歐方盡速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並取消對中方的高科技出口管制,同樣也呈現了北京出手大方的用心。
     從利益回饋的角度檢視,北京雖然願意對歐元國家伸出援手,卻未必真能獲取相對、立即而等值的報酬。原因在於,北京爭取的是市場經濟地位,理論上它比促使歐盟解除軍售禁令問題,可能更為困難與複雜;後者只需要歐盟27國內部達成共識,前者除了顧及歐盟國家戰略與政治的不同考量外,還涉及到市場經濟專業指標的評量,特別是高科技出口管制方面,美國態度更居中關鍵。
     目前歐盟經濟已呈現兩極化的走勢,弱勢的窮國與債信良好的富國雖都期許中國這2兆6500億美元外匯存底,能發揮適當的救援功能,但是中歐間面對產品傾銷、貿易赤字、市場開放、人民幣匯率或智慧產權保障等不斷的摩擦,以致於歐盟內部不乏對中方介入歐債危機的疑慮。今年下半年,歐洲媒體陸續出現「中國正在收購歐洲」的相關評論,顯示出歐元區的窮國把中資視為救星,歐元區的富國則憂心忡忡,認為債信嚴重國家若過度仰賴北京,既是綁住自身手腳,也會影響歐盟以金融力量制衡中國經濟擴張的策略運用。
     北京宣布出手挽救歐元債信之日,歐元立即止跌回升。它穩住了債信嚴重國的金融市場信心,展現了人民幣外交的穩定力量,當然也有助於提升北京的國際形象。其實,早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時,大陸已悄悄對歐陸展開長期的經貿布局。於今來看,無論從鹿特丹到雅典港的投資,或從安哥拉至祕魯的基礎建設,北京都不惜投入巨資,儼如在興建一條現代絲路。
     歐盟經歷兩次東擴之後,成員國的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卻讓中國重新找到「拉歐制美」的路徑。近年來,北京對經濟弱勢的歐盟國家擴大投資,包括道路、橋樑、海運、能源網絡、港口工程或工業區開發等基礎建設。這種長期走勢,很難不影響歐盟國家的中國政策思維;換言之,大陸手裡握有愈多的歐元國債,愈易於展現其人民幣外交的成果。
     北京領導人似已認清中國崛起的負面效應,正在國際社會擴散中。習近平上月初在新加坡發表有關「中國對外講求和平、協調、開放與合作」的言論,至今仍不見外界的共鳴。北京這波的人民幣外交,無論是出於誠心、無奈或善盡國際責任,或許短期內仍無法說服歐美社會,不過前述外交努力,對填補西方社會對中國發展的淺薄認識,應有一些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