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6/27
廖珮君╱台北報導
國巨案引發爭議,金管會和經濟部正檢討相關法令,包括《企業併購法》、《證券交易法》、「公開收購管理辦法等」,擬定「國巨條款」,惟相關官員憂心,修法不易且需時冗長,初步仍以強化資訊揭露和加強財務審查為主。
相關官員說,證期局已研擬檢討「公開收購管理辦法」,主要是強化資訊揭露,如投資記載事項需更清楚。
研擬避免資本弱化
其次,私募股權基金購併案通常會向銀行融資,金管會也定有一項審查標準,私募股權基金公開收購國內上市櫃後,負債佔資產比不能超過2/3,以避免資本弱化,金管會也研擬加強此項財務審查原則。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和私募基金KKR組成遨睿投資,4月宣布以每股16.1元收購國巨,總交易達467.8億元,因其中6成、約280億元向銀行融資,政府認為恐有資本弱化疑慮,上周遭投審會駁回。
官員憂心修法不易
據了解,金管會原研擬建議經濟部,修改《企業併購法》,在上市公司被公開收購後下市過程中,增列保障小股東機制,如利害關係人需迴避。
惟相關官員解釋,《企併法》精神是鼓勵企業合併,但國巨一案尚未走到合併,意即還未走到企併法中,利害關係人在合併案中,不須利益迴避的問題。
官員解釋,國巨僅在公開收購過程中,由董事會提交股東會,說明被併公司價格是否合理,不屬合併,且國巨收到公開收購邀約後,董事會須在7天內對此公開收購出具對應方法,尚未走到收購成功後,下一步合併、和開股東會表決門檻的問題。
相關官員說,《企併法》、《證交法》是否有檢討或修法空間,還待討論,且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MBO)在國外行之有年,國內則因以散戶市場為主,引發小股東權益問題,會思考如何強化保障小股東權益。
官員也說,修法不易且冗長,現階段僅能以強化資訊揭露和加強財務審查為主,避免私募股權基金收購案後,有資本弱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