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金融股》大股東售股元大金?日盛金否認仍漲停


  • 2011-04-28 11:07
  •  
  • 時報資訊
  •  
  • 【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
市場今天盛傳日盛金(5820)昨晚大股東新生銀行與元大金(2885)達成持股轉讓協議,以每股價格18元轉讓給元大金,使得日盛金股價今天開盤不久隨即攻上漲停。不過,這項傳聞立刻遭到雙方嚴正否認。
傳聞日盛金大股東欲出售股權已久,市場點名元大金及富邦金都有意併購,今天盤中即傳出昨晚日盛大股東之一的日本新生銀行與元大金達成協議,新生銀行手中持股將以每股18元價格出售給元大金。
元大金發言人莊有德表示,並沒有這回事,對傳言感到很無奈。日盛金總經理趙永飛指出,早上董事長還問他為何漲停,就經營團隊接收到的資訊,並沒有相關訊息,大股東對於永續經營的態度也未改變。日盛證券明天有例行性董事會,但沒有相關合併議案,日盛金例行董事會並不會每月召開,最新的例行董事會是在下個月,也沒聽說有召開臨時董事會。

轉型私募 開發擬併信託銀行 副總曾垂紀:併購銀彈達200億元以上,租賃、證券也列選項

--------------------------------------------------------------------------------
【記者陳欣文、王立德/台北報導】

開發金持續搜尋下一個併購標的,開發金副總曾垂紀昨(27)日指出,開發金併購從來不限於證券,未來在法令許可下,將鎖定兩大區塊進行併購,一是信託、租賃或證券公司,二是企金為主的銀行,以利轉型私募基金業者。

至於併購銀彈規模,曾垂紀指出,現在手上有200-300億元現金可運用,加上即將於6月股東會表決的60億元債券發放,及120億元GDR 籌資案,未來併購能量將大幅提高。

對於外界普遍認為開發金僅能透過子公司減資來籌措,曾垂紀表示,「那是錯誤解讀」,子公司減資後上繳金控絕對是最後的選項。

曾垂紀表示,開發過去以直接投資為主,獲利容易受資本市場起伏影響,因此有轉型私募股權業者的規劃,併購也是為了執行此政策方針;開發金未來3-5年發展重點為成立私募股權基金及股權基金管理公司,以打開對岸資產管理市場,考量併購信託、證券有助達成相關目標,因此列入考量。

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需要合乎當地法規,及對當地市場具有熟悉度,但中國大陸並沒有工業銀行的前例及適用法律,因此開發金也考慮併購企金為主的陸資商業銀行,以利擴大資本規模及進入市場,曾垂紀指出,考量國內工業銀行法規,併購商業銀行後出售消金部門,避免牴觸法令。

曾垂紀表示,最慢明年1月,開發金就要以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姿跨足對岸資產管理市場,預計今年下半年就會有兩檔私募基金面市,一檔在香港成立,以美元募集,另一檔則是要在中國大陸成立人民幣私募基金,所需要的營運資本將愈來愈大。

他說,目前開發金股本看似很大,但以未來3-5年營運來看,現在的規模剛好,因此近年應不會有減資的計畫。


[2011/04/28] [工商時報/金融市場/A12版]
私募尋求合資 找上開發金
--------------------------------------------------------------------------------
 【記者陳欣文、王立德/台北報導】

開發金轉型私募基金業者將於今年見到初步成果,開發金副總曾垂紀指出,今年會有兩檔私募基金搭配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最慢明年1月營運;日前找尋私募基金LP(limit partner)時,已有3家國際知名私募業者表達合資意願。

曾垂紀指出,此3家國際知名私募業者,「有兩家屬於Tier 1,一家屬於Tier 2。」,原先希望先引資進開發金即將成立的私募基金,但對方除表達投資意願,還表達合資成立新私募基金意願。未來若進一步合作,可望縮短開發金踏上國際資產管理舞台的路程。

曾垂紀指出,創造槓桿擴大業務範圍,和擴大可運用資金,是開發金控未來主要轉型方向,透過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籌設私募股權基金是第一步,初期開發金將分別投資4億美元及5億美元,但長期規劃要引進更多外人資金,降低開發金出資比重,專心於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賺取2%的管理費,及績效超乎原先設定目標時的20%分潤費用。

直接投資向來是開發金控主要業務,因此獲利和股市相關性高,曾垂紀預估,未來打開對岸資產管理市場後,私募股權基金帶入的基金管理費、績效費等收益,將有效提高獲利穩定度,預期本季獲利也將因市場好轉而較首季大幅成長。

《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


  • 2011-04-27
  •  
  • 新聞速報
  •  
  • 【作者/佐藤等編著;上田惇生審訂 出版/先覺出版】
作者/佐藤等編著;上田惇生審訂 出版/先覺出版
作者/佐藤等編著;上田惇生審訂 出版/先覺出版
    《新書簡介》
    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理論學說,帶領了許多企業家,如GE威爾許、P&G雷福禮、英特爾葛洛夫、豐田章一郎及Uniqlo柳井正等,攀上顛峰,成為世界級的企業領袖。可惜的是,杜拉克的理論深奧難嚼,很容易讓一般人望之卻步。
    本書由日本超人氣的「杜拉克讀書會」成員,提供自己應用杜拉克理論的實際做法集結而成。焦點完全集中在「個人管理」上,不但易懂好用,而且涵蓋各行各業的應用案例,使杜拉克的學說不再高不可攀,能對你的職場生活產生最積極的啟示。
    立刻檢視自己創造成果的盲點:
    .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你在工作上「該做的事」是什麼?
    .你想和有什麼工作動機的人一起工作?
    .你因為習慣、或為了人際關係,而持續著哪些生產力低的活動?
    .你想捨棄哪些活動?
    .列出優先順序,找出現在應該集中的領域。
    《內容摘錄》
    前言 態度和基本功,決定你的表現
    表現好的人和表現不好的人,差別並不在於天分,而是在於習慣什麼態度和基本方法。──彼得.杜拉克,《使命與領導》
    杜拉克認為,所有工作都有原理。表現好的人習慣透視工作的原理,以正確的方法,使用恰當的工具朝著真正的目的前進。
    如果不了解目的,再怎麼鑽研方法也無法抵達目標。只學方法,就只能處理特定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永無止境的死記方法。
    所以杜拉克不寫方法寶典,而是致力於挖掘事物背後的原理。
    我們想在事業上達到專業水準,也得了解組織運作、個人行動的原理。
    不過,知道原理卻不親身實踐,同樣沒有意義。
    杜拉克常說:「沒有實務經驗的理論,只是空口說白話。」不能只是坐在書桌把玩數學模型,應該把自己所見所聞的事實概念化,建構管理的體系。
    所以他的話總能貼近真理,具有普遍性,每個人都覺得那是杜拉克特別告訴自己的話。
    杜拉克建構的管理思想體系龐大,從「自我管理」到「組織管理」一應俱全。本書的重點在於可以從個人著手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核心在於「知識工作者」必須透過什麼樣的「思考」和「行動」才能不斷「成長」。
    《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思考就會不一樣》和《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行動就會不一樣》兩本書,分別針對「思考」和「行動」,講述創造成果所需的能力和應該留心的重點。
    本書介紹杜拉克的話語和導讀說明,內容出自筆者在各地的「杜拉克讀書會」發表的言論,並重新編排。
    第四章 發揮長處
    長處是無可取代的資產
    自己獨有的長處就像指紋一樣,必須懂得發揮長處才能創造成果。不要靠自己沒有的能力,應該靠自己擁有的能力創造成果。
    沒有人指紋相同,大家的長處也各不相同。長處不只有一種,是許多因素的組合,變化無窮多。可是有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長處。
    長處是鍛鍊自己擁有的資質所得的結果。大家經常誤以為長處是自己擅長的領域。
    舉例來說,磨練「謹慎」的資質,就能在準備和安排工作上發揮長處,懂得檢查有沒有忘記聯絡誰、企畫案有沒有缺失、合約有沒有錯,能注意到其他人忽視的小地方。
    繼續磨練長處,就能變成專案的總負責人,創造更大的成果。長處會隨著你每天的成長而變化。
    資質不經琢磨,根本沒用。如果認真磨練自己的資質,就能創造無可取代的資產。徹底活用資產,努力為組織、甚至社會做出貢獻。
    正確了解自己的長處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不過大部分的人都錯了。大家了解的不是長處,而是無法成為長處的部分。甚至連無法成為長處的部分都錯了。
    要正確了解自己的長處,看來簡單,其實很難。原因如下。
    首先,大家不了解長處的本質。長處來自資質,例如謹慎、能預測未來、能幫助別人成長。擅長英文並不是長處,光靠英文知識並不能在工作上創造成果。
    第二,大家平時並不注意優點和長處。因為看不見,必須特別注意,才能掌握。所以杜拉克鼓勵大家「寫下來」。
    第三,大家並未從工作和成果的角度思考長處。能在工作上創造成果,才算是活用了長處。
    不論如何,請先盡全力了解自己真正的長處。一切的未來都從這兒開始。請養成習慣,思考長處和成果的關聯。
    行動改變態度
    發揮長處的著眼點不只有行動,還有態度。不過行動可以改變態度。不要想自己對同事、下屬、主管「不能做什麼」,應該想自己「能做什麼」,才能培養正確的態度,習慣找出自己的長處,盡量發揮。過了不久,也能以同樣的態度面對自己。
    不管是否刻意,行動都是基於意志引發的腦內活動的結果。積極的態度能促使人採取積極的行動,消極的態度也會造成消極的行動。所以可以說是態度帶來行動。
    不過,杜拉克卻提出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刻意蒙蔽自己的大腦,重複積極的行動之後,態度也會變得積極。行動能改變態度。
    每天思考自己「能為下屬做什麼」,久而久之就能看清自己能做什麼。如果真的想加強自己的長處,就得思考如何善用別人的長處。
    這是每天應該重複的基礎訓練。習慣善用別人的長處,藉機學習自己的長處。
    藉由現在的工作磨練長處
    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也得從長處著手,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生產性。
    我們應該懷疑「沒有機會做事」這種話是不是自己偷懶的藉口。每個人都得面對嚴苛的限制,可是就算實際上真有限制,總有恰當又有意義的事可做。
    成天抱怨的人像是「討債鬼」,不管面臨什麼問題,總把過失轉嫁到他人身上,讓自己處於安全地帶。這也許能讓自己覺得比較輕鬆,卻有嚴重的副作用,會讓人停止成長。
    在自己的工作中有許多成長的機會。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只有「此時、此地」。這和自己是否喜歡現在的工作無關,重點在於自己能在眼前的工作上做些什麼,能不能發揮長處,創造成果。
    懂得自責的人看到眼前的工作,總會自己設定目標努力,例如思考該如何以一半的時間完成工作、該如何讓所有顧客開心滿意。得不到機會的時候會抱怨,有機會做值得做的事情也會認真做好。
    只是努力工作還不夠,必須想得更深入,認真看待磨練自我的機會。
    時間和精力的用法
    不要花時間提升自己表現平平的領域的能力,應該集中加強自己的長處。要把弱點加強到一般水準,比把一流的能力加強到超越一流更耗精力。
    生產性的原則是「利用最少的輸入創造最多的輸出」。輸入代表資源,輸出代表成果。自我開發的原則也一樣。
    個人最大的資源是時間和精力,重點在於把資源用在「什麼方面」。投注於擅長的領域和長處,才能得到最高的投資效益;投注於自己表現普通的領域則沒有什麼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投資資源提升自己擅長領域的知識和能力,將能處理未知的工作。換句話說,儲存資源的方式將會改變成果。能創造成果的人懂得預測未來、集中累積知識和能力。
    開發自我時,必須注意自己的投資有沒有用。如果發現自己只能做到平均水準,就該立刻停止投資資源到該領域,然後集中資源於自己能追求卓越的領域。
    想提高投資效益,必須具體想像自己想追求什麼樣的卓越表現,不是「通過英文檢定一級」「研究宇宙工學」,而是「鍛鍊專業知識和外語能力,直到可以在麻省理工學院講授宇宙工學課程」,應該寫下這種更有力、更清晰的具體想像。

Fed今夜發表利率決策 牽動全球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27日中午 (台灣時間27日晚上11時30分)將發表利率決策聲明,柏南克更將在不到兩小時後,史無前例地召開記者會。全球財經專家如今目光全部聚焦華府,準備仔細剖析他說的每一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從中找尋美國貨幣政策去向的指引。
更明確地說,大家迫切想要知道的是聯準會何時會開始提高利率,何時會開始出脫國庫券以及多達數兆美元的抵押債券等資產。
當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觸及聯準會觀察家熟悉的一些話題時,即使只用到一些平淡無奇的字眼與措辭,其中卻可能蘊含重要的經濟訊息,足以引發市場的揣測與劇烈反應。
例如,如果柏南克對商品價格竄升引發的長期通貨膨脹預期感到不安,可能就是貨幣政策將轉趨強硬的信號,聯準會提前升息的機率也會相對升高。
根據以前的慣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應該是在美東時間下午2時15分發表利率決策聲明,但這回卻提前到中午12時30分。而柏南克在下午2時15分 (台灣時間28日凌晨1時15分)舉行的記者會,更是沒有前例可循。這些詭譎的改變,也讓全球金融市場焦慮等待。
【2011/04/27 聯合晚報】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巴菲特管理風格 恐挨批


  • 2011-04-25 01:22
  •  
  • 工商時報
  •  
  • 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股神」巴菲特主持的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即將在這個周末召開股東年會,這是全球投資界的年度盛事,預估可吸引3萬5千人參加。但今年柏克夏爆發內線交易醜聞以及接班布局亂套等變數,恐令巴菲特的管理風格在會上遭批評質疑。
 原為巴菲特接班人之一的前中美能源控股董事長索科爾(David Sokol),上月底因疑涉內線交易而閃電請辭,打亂巴菲特精心安排的接班布局。
 索科爾被爆於今年1月大量買進潤滑油添加劑大廠路博潤(Lubrizol)股票,幾天後便隨即建議巴菲特收購該公司。事發後巴菲特坦言自己雖知索科爾有路博潤持股,卻並未問及其購入時間或持股量。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David F. Larcker)等人因此撰文指出,這件事凸顯出柏克夏的經營制度可能有檢討的必要。
 巴菲特的管理風格以高度分權而聞名,給予麾下主管極大權限,但也讓外界質疑他是否過度分權。
 柏克夏旗下事業雇用人數總計多達25.7萬人,然其位於美國中西部小城奧瑪哈(Omaha)的總部卻只有21名員工,相當迷你。相形之下,規模相近的美國奇異(GE),執行長伊梅特則是一年到頭當空中飛人,四處視察,奇異在康州費菲爾的總部更有龐大管理團隊。
 巴菲特的多年夥伴、柏克夏副董事長蒙格曾經指出,巴菲特只跟能夠與其相互信賴的優秀人物共事,平常有一半時間只是閱讀或閒坐著。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分析,這種被動放手的管理風格,正是巴菲特維持投資理性,不讓個人情感影響判斷的訣竅之一。但這卻恐怕會令其無法及時掌握公司運作動態,或難以將其哲學有系統地傳承下去。

蘋果併購 瞄準Netflix、Akamai



分析師指出,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熱賣讓蘋果公司坐擁現金,但股東施壓將迫使蘋果向外尋找投資機會,選項可能包括併購線上租片公司Netflix和網路內容傳送業者Akamai科技公司。
分析師指出,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熱賣讓蘋果公司坐擁現金,但股東施壓將迫使蘋果向外尋找投資機會,選項可能包括併購線上租片公司Netflix和網路內容傳送業者Akamai科技公司。
蘋果上周公布的財報顯示,上季現金和約當現金比前季增加60億美元至658億美元,輕鬆打敗排名居次的Google擁有的367億美元。

在iPad和iPhone買氣居高不墜支持下,蘋果的賺錢機器勢必將加速運轉。

分析師認為,隨著資金水位飆漲,蘋果將被迫動用銀彈進行投資。

雖然蘋果出色的財報暫時不會引發股東批評保留現金的政策,但股價低於市場平均值,可能讓股東逐漸心生不滿。

歐本海默公司分析師萊納指出,標準普爾(S&P)成份股企業的明年預估本益比是13倍,但蘋果扣除現金部位後,預估本益比只有9倍。萊納說:「蘋果的股價低於市場平均水準,可能被歸咎於現金太多。」

一般認為蘋果可能藉買回庫藏股、發放股利或發動併購來善用現金。

如果蘋果近期發動併購,對象可能是內容供應商,因為該公司的硬體設備和內容與應用軟體的連結正日漸變得緊密。

Atlantic股票公司分析師考威爾指出,蘋果鎖定的目標之一可能是提供網路租片與串流服務的Netflix,因為它能和蘋果iTunes服務相得益彰。

他說:「Netflix是很棒的併購標的,有助蘋果強化消費事業,也是能帶動公司其他發展的優良推薦引擎。」目前Netflix的市值大約132億美元,他預估併購價碼可能高達200億美元。

Gleacher公司分析師馬歇爾卻認為,Netflix應該引不起蘋果的興趣,因為該公司並未擁有串流影片內容的權利,他認為蘋果吃下Akamai科技公司的可能性較高。

Akamai旗下龐大的伺服器網絡可協助蘋果傳送內容和應用程式,「可讓蘋果更善用網絡技術,並有彈性地進行運用」。

Akamai的市值約為76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潤成買南山 可望成功


  • 2011-04-22 01:10
  •  
  • 工商時報
  •  
  •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南山人壽代總經理李博能昨(21)日表示,潤成投資近日內就會就金管會提出6大要求最後補件,且會符合金管會的要求,AIG方面認為這次極有機會快速取得政府核准,順利出售南山人壽97.57%股權給潤成投資。
 保險局副局長陳開元昨天則表示,到下班為止都尚未收到潤成投資的補件,金管會是在3月25日正式發文,要求潤成文到1個月內完成補件,最後補件期將是將4月28日。
 李博能昨天出席南山贈書給偏遠學校的公益活動,強調AIG出售南山歷經18個月時間,從第1次出售給博智金融且被駁回,學習到經驗和了解台灣政府的要求,因此第2次標售時修改多項方式,且檢視每家競標者是否符合台灣政府及社會、南山員工等要求。
 李博能也首度表示,AIG選出潤成投資,並不是最高價或最好價格,但卻是最佳安排,因為潤成的價格、能維持南山人壽穩定性及有確保交易過關的能力,讓AIG選擇潤成投資,且相信這次交易是極佳的機會,讓AIG能成功出售南山人壽。

奇美電分割案 可能停擺


外電報導,奇美電董事會對於分割旗下的觸控面板與中小尺寸面板案,無法達成協議,分割案可能停擺,主要由於兩大股東鴻海與奇美集團無法達成共識,這也將影響奇美電在觸控面板上的戰力。
不過,奇美電表示,分割提案仍在計畫階段,不急著做出決定。
法人圈原本預期,TPK宸鴻靠著觸控面板登上台股股后,奇美電若順利將觸控、中小尺寸分割,有助於公司價值重新被市場定位,未來募資管道更順暢。一旦分割案生變,一且等於「回歸原點」,公司後續發展難顯身手。
路透社引述兩位熟悉此事的內情人士透露,奇美電兩大股東:鴻海集團與奇美集團,上周在奇美電董事會討論奇美電分割細節,但雙方無法達成協議,但報導並未說明爭議點為何。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昨(21)日表示,分割議題仍處於「計劃階段」,上周董事會並未討論,目前不急著做成決定。奇美電昨收盤價31.5元,上漲0.25元。
奇美電原規劃,將旗下觸控、中小尺寸、系統等三大類業務分開,觸控面板和中小尺寸面板各自成立新公司,至於系統與大尺寸面板則保留在奇美電,但公司尚未公布其他詳細計畫。
業內人士透露,奇美電分割案,與兩大股東即奇美集團與鴻海的利益有直接關係,尤其奇美集團是第一大股東,一旦分割後,奇美集團持有的奇美電股權,或是權益,會不會受到影響?同時,就算切割出去成為子公司,利潤如何計算,並如何回饋給母公司,這許許多多的細節不決定,分割案恐怕暫時沒有下文。
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在3月底的法說會時才表示,考慮將觸控業務部門分割出去,以俾後續籌資,而且如果分拆能夠創造更大的營運價值,「其實都是可以討論的」,市場應該理性看待。
段行建認為,分拆事業仍將由奇美電100%控股,分割出去的子公司,未來獲利也將100%貢獻給母公司,不會影響奇美電的營運;由於奇美電產品線多,管理相對複雜,分割有助於簡化業務。
【記者蕭君暉/台北報導】奇美電一分為三的分割案受阻,據了解,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態度將是全案能否過關的關鍵,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要能說服許文龍,才能構築他的觸控夢。


【2011/04/22 經濟日報】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臺灣ETF的表現及市場概況


美國晨星公司(Morningstar)於1984年創立於芝加哥,是美國目前最主要的投資研究機構之一,並且也是國際級的基金評等權威機構。http://tw.morningstar.com/
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中文為「指數股票型基金」,是一種將股票指數或是債券指數作連結,加以證券化的一種投資商品。這個投資工具,直接連結到所對應的指數,只要注意市場的表現即可,所以又有「懶人最佳投資工具」的稱呼。
由於ETF具有簡單、好操作、買賣成本低等優點,加上近年來市場的波動加劇,許多投資人紛紛轉向”被動式”的投資商品,特別是追求長期穩健報酬的投資人,相對上來說更是青睞該類型的投資商品。目前台灣發行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之數量及種類雖然不如國外種類來的繁多,但這幾年在主管機關及相關業者的推動下,也陸續有許多新種產品的推出,產品也朝向多樣化發展。

全球ETF市場快速茁壯 台灣證券交易所交易的ETF達到15檔

自1993年,美國道富銀行發行追蹤美國S&P指數的全球第一檔ETF-SPDR誕生以來,ETF已經經歷了近18年的發展,而期間所發行產品的多樣性,更是遠遠超出當年只能追蹤大盤指數的範疇。從一開始的股票型ETF,到後來債券型ETF、貨幣型ETF、商品型、甚至發展到放空型ETF、槓桿型ETF等陸續問世。而追蹤指數的方式,也從一開始的一籃子股票,發展到以指數期貨、商品期貨、甚至到以衍生性商品方式來達到追蹤指數的目標。根據晨星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月31日止,目前全球掛牌交易的ETF已高達2,599檔,總資產規模高達1兆3,990億美元(每檔ETF僅計算一次,不含跨境交易等類型之ETF)。

台灣市場的第一檔ETF-「寶來台灣卓越50 基金」則是於2003 年6 月25 日正式成立,而台灣也成為繼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南韓之後,亞洲第五個ETF 的發行國家。
「寶來台灣卓越50 基金」以台灣50 指數(Taiwan 50 Index)為其追蹤指標,指數成份股包含台灣股市市值前50 大的上市公司,代表藍籌股的績效表現。

為了增加ETF 商品的多元性,並且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加入ETF市場,於2006年,台灣的主管機關又再核准發行二檔ETF,分別為「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及「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其中,寶來台灣中型100基金所追蹤的指標為台灣中型100 指數,其成份股包含台灣股市市值第51 至150 大的上市公司,代表台灣市場具成長潛力之中型企業之績效表現。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則是跟蹤台灣資訊科技指數,該指數的成分股為台灣50 指數與台灣中型100 指數共150 檔股票中,最具代表性之台灣科技產業公司。

在2007年,台灣ETF市場又再添加了4檔生力軍,分別為「寶來台灣電子科技基金」,該基金與富邦台灣科技指數基金類似,但是所追蹤的指數為電子類加權股價指數,該指數包含了所有上市電子類股;「寶來台商收成基金」,則是追蹤S&P 台商收成指數,挑選赴大陸投資獲利50檔上市龍頭股票;「寶來台灣金融基金」,該以追蹤MSCI台灣金融指數,讓投資人能夠更方便掌握金融類股的表現;「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則是以追蹤市值前150大型上市公司中,預估未來一年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前30檔股票。

2008年,陸續推出「富邦台灣摩根基金」、「富邦台灣發達基金」、「富邦台灣金融基金」以及「寶來新台灣基金」等4檔ETF。其中的「富邦台灣摩根基金」所追蹤的是MSCI台灣指數,該指數也是外資投資台股時的首要參考指數;「富邦台灣發達基金」則是從市值前150大的公司中,挑選不屬於金融與科技產業的股票,以傳統產業為投資訴求;「富邦台灣金融基金」則是追蹤金融保險類股指數,代表所有上市金融類股整體的績效表現;「寶來新台灣基金」則是追蹤不含電子股50指數,該指數的成分股為傳產及金融類股,是投資人掌握類股輪動時的另一個投資選擇。

2009年以及2010年,則是台灣的ETF市場走向國際化的一年,在台灣與香港兩地證券主管機關的努力下,台、港的ETF開始跨境在對方的交易所掛牌交易。寶來率先以連結基金(Feeder Fund)的形式,發行了一檔「標智滬深300ETF」,該檔基金的連結標的為在香港掛牌上市的「標智滬深300中國指數基金」,該基金所追蹤指數的成分股包含了上海、深圳交易所最具代表性300檔股票。而匯豐中華投信則緊接在後,以跨境上市的方式引進了香港的「恆生H股指數ETF」(簡稱恆中國)以及「恆生指數ETF」(簡稱恆香港),讓對香港股市或者對中國企業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直接用新台幣就買到在香港交易的ETF。2010年,凱基投信所引進的「標智上證50ETF」則是追蹤中國上證50指數,其成分股為上海證交所上市的50檔最大型且流通量最高的股票,而這檔ETF也是台灣的首檔純中國A股的境外ETF。

截至2011年1月底止,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ETF,已達到15檔,其中包括了11檔上市台股ETF及4檔連結香港、中國股市的股票型ETF,總資產規模已達到951.98億新台幣,較去年同期的640.14億台幣的總資產規模,增加了33.09%。整體而言,不論是從ETF檔數或是從資產規模的角度來看,台灣ETF市場都越來越吸引投資人的興趣,也呈現逐步成長的趨勢。





ETF、共同基金及指數績效表現比一比

雖然,投資人都了解ETF是一種被動投資的金融商品,但究竟投資的ETF是否替投資人帶來令人滿意的報酬率,依舊是多數投資人最重視的問題。我們依照晨星的分類方法,將上述的15檔ETF,區分為台股、台灣科技、台灣金融、陸股ETF以及港股ETF等五種不同的組別,並且將這幾類型的ETF與台灣核備銷售的共同基金及大盤指數來做相對應的比較,以便讓投資人更了解各類型ETF的報酬表現狀況。

以投資台灣股票為主的ETF》

整體而言,國內的股票型ETF近期的報酬率表現並不如其所對應的同類型開放式共同基金的報酬表現,但是近3年及近5年的平均長期報酬都較其同類型開放式基金組別平均來的高。在2009年及2010年,台股ETF、台股科技ETF以及台灣金融ETF的漲幅也都明顯高於同類型共同基金,但在2008年市場大幅下跌時,台股ETF以及台灣科技ETF組別則是出現了較差的表現。

對照基準指數來看,這3組國內股票型ETF明顯具有較強的防禦特性,由於大部份的國內成份證券ETF的投資標的都屬於台灣市值較大的公司,一般而言該類型標的之股價波動程度相對會較小。台股ETF組別在2008年的平均跌幅為49.51%,超過台灣證券加權指數的負46.03%,主要的跌幅則是來自於寶來台灣中型100及台商收成基金等波動程度較大的ETF,這幾個ETF多是以中型股為其主要組成標的,而投資於台灣前50大公司的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則仍展現其較佳的抗跌能力,在2008年的跌幅為43.02%,下跌幅度稍低於指標指數。







金國外成份證券ETF》

我們同時也對追蹤國外大盤指數的ETF的報酬表現來進行檢視,發現中國ETF以及港股ETF的短期表現則較優於其所對應的中國、香港股票型基金組別平均,不過長期表現卻明顯較差。而這個差異,主要是受到近兩年中國政府推出控制物價、房價上漲的宏觀調控政策所影響,使得中國與香港股市出現較為震盪的走勢,主要的大盤指數如上海綜合證券指數更是出現大幅下跌,而追蹤這些指數的ETF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好的表現。不過,主動式投資的中國及香港股票型基金,仍然可以藉由其在各產業的投資佈局與選股能力,而取得較佳的績效表現。

此外,在2010年,中國股市的中小市值股票表現也明顯優於大型股,這也是導致成份股皆為大型股的上證50、滬深300指數表現不佳的另一個原因,而追蹤該指數的標智上證50ETF以及寶來標智滬深300ETF自然也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不過,對持續看好中國經濟成長實力或是大型股未來表現空間的投資人來說,中國與港股的ETF仍有其相對的便利性、高透明度等優點,依舊是值得投資人參考的投資工具。








隨主管機關的開放腳步,台灣ETF市場可望增添新元素

事實上,ETF的特色在於它是採取「被動式」的管理,相對於「主動式」管理的基金來看,降低了投資人對於選擇管理團隊的疑慮。多數ETF之價格波動及報酬表現,僅會受到指數成份股價格及所佔權重高低所影響,也免去投資人判斷最佳買入、賣出時機的疑慮。除此之外,這個相當透明簡單的操作策略,對投資人所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就是相較於開放式共同基金具有較低廉的管理費及手續費,因為這部分的費用在無形中也會影響投資人的獲利收益。

對台灣的投資人而言,目前國內成份證券的ETF產品可能有重疊性較高的問題,然隨著台灣的金融監管單位不斷地開放及對外的交流下,未來將可望見到更多追蹤國外大盤指數的ETF或是境外的ETF被引進台灣市場,許多在國外已相當風行的商品類、區域國家型、放空(Inverse)或槓桿放空(leverage Inverse)等也可能被陸續引進或進行討論,提供台灣投資人更多的投資選擇機會。
(本文由晨星研究部提供)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十年再造 翁建仁扛宏碁全球總裁


  • 2011-04-20
  •  
  • 中國時報
  •  
  • 【劉宗志/台北報導】
     近月來歷經降財測、人事地震,股價創下二年來新低的宏碁,昨天董事會正式通過人事、組織改造案,全球總裁職缺由原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全球IT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翁建仁升任。翁建仁曾經是六年前宏碁接棒掌舵的熱門人選,蘭奇辭職後,翁接任遞補職缺,符合外界預期。
     翁建仁於1986年加入宏碁,歷經業務、產品開發與行銷等部門的歷練,熟悉代工製造與自有品牌運作。翁建仁在2001年擔任資訊產品事業之最高主管,進入宏碁經營團隊核心,並於2005年1月升任全球資深副總裁。
     翁建仁出生於1958年,東吳大學商用數學系畢業,美國Emory University 企管碩士,曾於1999年榮獲中華民國第17屆「傑出行銷經理人」獎項。
     法人圈認為,翁建仁50多歲年齡不算大,但在宏碁資歷已超過20年,加上相關經歷豐富,且執行力也強,將是未來十年宏碁再造重要角色,包括在平板、智慧型手機的新事業群發展,如何在Android陣營搶下高市占,將是他上任後的首要任務。
     宏碁董事長兼執行長王振堂指出,過去10年,翁建仁負責宏碁資訊產品的全球運籌,展現卓越領導能力,與全球業務團隊也有長期共事與合作的經驗,了解行銷與通路事務,充分具備擔任宏碁全球總裁的條件。
     宏碁新任全球總裁翁建仁表示,對未來經營計畫,核心團隊已取得共識,並擬訂了明確的目標與執行方案。未來宏碁PC事業將優化多品牌策略,在確定產品差異化定位、創造不同客戶價值的前提下,繼續追求量的成長,而在行動裝置的機型開發方面,現階段以精實為策略。
     宏碁自去年12月近百元的高點下滑,當時外資持股近171萬張,之後股價一路盤跌,上月又遇到二降財測、人事地震,外資一路大賣宏碁,至昨日持股下滑至112萬多張,波段減碼近60萬張。
     宏碁昨天股價小跌0.5元,收在52.5元,盤中最低一度來到52元,股價創下2009年4月以來新低。法人指出,宏碁高層人事與組織改造初步已底定,短線醞釀反彈契機。

併購方向證券、銀行優先

工商時報A4
記者王立德/台北報導
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昨(19)日明確表示,比起人壽、產險的市佔率,富邦金旗下證券和銀行的確相對有需要補強之處,「雖比小的同業大,但比起大的同業又顯得不足。」因此會把證券和銀行列為優先併購方向。
金融業人士分析,富邦證市佔率原穩居亞軍位置,但泛開發金體系的凱基證併購台証證,元大金併購寶來證後,富邦證市佔率不但掉到第三,還與元大金、泛開發金體系愈拉愈遠,如何急起直追已成為富邦證迫切的課題。
由於目前市場價格已高,永豐金主管透露,日盛金大股東日前在市場待價而沽,但過高的價格嚇退不少潛在買家,其中也包含富邦金。他分析,富邦金若要持續透過併購擴大證券版圖,近期不容易找到價格合理的好對象。
反而是銀行方面,富邦金比較有機會擴大規模,特別是富邦金已將眼光轉往中國大陸,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日前便指出,未來法令開放時,希望能提高廈門商銀持股,或參股第2家陸銀。
富邦集團橫跨金融及電信產業,被問及是否會考慮再切進另一個產業時,蔡萬才指出,當時切進電信產業,並非一開始就有意發展,在各條件水到渠成下,才接手台灣大哥大,而且「光忙這些產業就很忙。」
他表示,會慢慢充實及擴張產業版圖,但對於切進其他產業,目前尚無規劃。
至於市場傳出紐約人壽有意出售,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指出,對任何可能的併購機會,富邦金都不會排斥,不過必須以合併綜效為出發點。一般認為,紐約人壽規模較小,合併綜效有限,可能並非富邦金併購首選。

國票金改選委託書業者選邊

張永祥、長龍投靠耐斯 聯洲及群益證挺美麗華 公股行庫表態不會協助任何一方
經濟日報A18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
國票金控「兩隻大熊」委託書大戰開打,委託書徵求業者選邊站。消息人士指出,有「委託書大王」之稱的張永祥和長龍將為耐斯集團効力,聯洲及群益證券等將為美麗華陣營徵求委託書。
國票金將於6月24日舉行股東會,股東最後過戶日為4月25日,股權加碼戰剩下最後一周,國票金兩大民股美麗華陣營與耐斯集團,近期鴨子划水,密集與委託書徵求機構接觸,希望提前取得通路優勢,為下一波委託書徵求大戰預作準備。
民間主要委託書徵求系統,主要是張永祥、長龍和聯洲等三大系統。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指出,委託書大王張永祥、長龍這次將挺耐斯集團,聯洲則傾向協助美麗華集團,在下周股東名冊出爐後,就會開始展開委託書徵求工作。
至於包括盟友台產、領航集團在內的美麗華陣營裡,委託書的徵求通路,除聯洲外,還包括群益證等友好券商。
不過,國票金對此低調表示,迄今沒有發現徵求委託書的情況,大股東也不一定會展開委託書徵求大戰,未來還有協商空間。
相關人士透露,儘管雙方對於委託書徵求戰已經提早進行布局,但在股東會召開前,仍然有進一步談判,尋求攜手共治的轉圜空間。
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指出,公股行庫已經表明立場,不會協助任何一方股東爭奪經營權,但是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日前表態,願意與公股配合;若公股和耐斯集團共同取得過半以上的董事席次,不排除新任董事長的提名權,將由公股主導。
相關人士指出,在公股銀與旺旺集團加碼國票金持股、躋身大股東行列後,不論是美麗華陣營或耐斯集團,都不能確定哪一方持股最多、具有取得董監席次的絕對優勢,因此,必須等到4月26日股東名冊出爐後,局勢才會更加明朗。

證券商整併 今年拚4件 金管會提出百年施政大計,併購及外資入股目標鎖定券商

--------------------------------------------------------------------------------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金管會擬定民國100年施政計畫,其中券商整併及引進優質外資擴大券商規模,預估今年應有4件案例,目前已有金鼎證與群益證合併、元大證併寶來證,金管會官員表示,券商未來商機可期,外資對國內券商也很有興趣。

在金管會的百年施政大計中,金融整併目標主要看證券體系,在銀行或保險業中並無擬定此類目標。

銀行主要是以協助業者布局中國大陸市場為主,到民國101年底前,預計共會核准12家國銀赴中國大陸設分支機構,民國102年就是依 ECFA第二階段的市場准入條件,布局中國大陸市場。

至於保險業今年預估要增資股本1%,約37-40億元,目前光是中國人壽的3億股現增,就已達到大半目標,其餘還有其他公司的增資計畫,達成此一目標並不困難。

金管會表示,增資主要是健全保險業經營體質,因此要求今年要有原股本1%的增資成長率。

據了解,金管會可能已看見券商併購契機,因此今年併購目標及外資入股標的主要設定在券商,預期全年會有4宗案例。金管會官員表示,今年券商的商機就在「權證」,現有的權證商品累積發行已破萬檔,且日均交易量逾新台幣8億元,已較前幾年有顯著成長,且下半年還有牛熊證要發行。

金管會官員指出,以往券商在金控下頭都不是獲利主體,但未來在政府推動高科技籌資平台、新種金融商品日益增多的情況下,券商獲利可期,同時券商必須要繼續整併,要大型化,才能到國際上爭取承銷大案;就算元大證併寶來證,穩居國內第一大券商,距國際水準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金管會預計今年也將開放券商及期貨業新種業務或新種金融商品,開放目標是3項,官員表示,目前券商可承作的商品從國內證券、指數、ETF,到開放國外證券、指數、ETF,範圍已愈來愈多,交易制度也將逐步檢討。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美信評蒙塵 美股重挫


美股全軍覆沒,標準普爾信評(Standard & Poor's Corp.)揮刀下砍美國長期信評展望至負面後,美股各大指數紛紛兵敗如山倒。
標準普爾500指數收挫14.54點或1.10%,報1305.14點,創下3月16日來最大跌幅;道瓊工業指數收跌140.24點或1.14%,報12201.59點。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挫29.27點或1.06%,報2735.38點;費城半導體指數收跌7.79點或1.81%,報423.44點。
UBS Financial Services Inc.美國財富管理部門主管萊恩(Mike Ryan)指出:「有許多結構問題急需處理。只要信評恐遭調降就不利大盤表現。倘若這意味著政府借貸成本恐攀升,將損及經濟前景,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大利空。」
標普500指數今年截至4月15日為止累計上漲4.9%,主要拜企業獲利喜訊連連與政府力拚經濟之賜。據彭博資料顯示,美國聯準會(Fed)與各大政府機構支出、提供貸款或擔保近8.2兆美元,以協助提振經濟。
標普以預算赤字與債務攀升為由下砍美「AAA」信評展望至「負面」,意味著未來2年有1/3的機率可能調降美國信評。
標普指出:「我們相信這是實質的風險,美國決策官員可能無法在2013年前就如何解決中長期預算挑戰達成協定,若屆時無法達成協定,且無法開始有意義的執行,我們就會認為美國財政比其他債信評級同為AAA的國家脆弱。」
據美國總統歐巴馬2月公布的2012年度預算案,2016年總舉債上限將達20.8兆美元。
儘管標普調降美信評展望,對沖基金經理人畢格茲(Barton Biggs)依舊力挺美股。
加持皮拉 (Caterpillar US-CAT)與杜邦 (DuPontUS-DD)聯袂挫跌,跌幅至少2%,並帶領道瓊指數下殺。
摩根士丹利週期類股指數(Morgan StanleyCyclical Index)挫1.2%,其中30檔股票有26支挫跌。
艾克森美孚石油 (ExxonMobil US-XOM)與雪佛龍(Chevron US-CVX)雙雙跌逾1.4%,市場憂心中國致力對抗通膨恐危殆經濟表現。
【2011/04/19 中央社】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南山:潤成案不過是大災難

工商時報4/16 A9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南山人壽股權出售案進入最後關鍵1個多月,南山人壽代總經理李博能15日公開表示,南山內勤員工及業務員自發性聯署希望政府速審南山案,即是員工已看見新買家帶來的新未來,李博能也首度公開證實,政府若不核准南山案,AIG絕對不會再多出一毛錢或匯入任何新資本。
同時間,南山人壽也已準備好新的經營階段,南山人壽執行副總徐水俊表示,南山人壽將「重返榮耀」,為了重新回到新契約保費前幾大的位置,南山人壽今年將新增加1萬名業務員,同時南山也提供3到 6個月不等的財務補助,協助新業務員適應此市場。
金管會要求潤成投資補件,下周將是最後期限,潤成若補件後,金管會預計6月底前將決定准駁與否,因此5月將是最關鍵的一月,李博能先是在公司內部發信,表示若此案不過關,對南山人壽將是大災難,且AIG不會再增資。
南山人壽業務員及員工發起聯署要求政府速審南山案,共有2.1萬份聯署書送到總統府、行政院、勞委會及金管會,李博能對此表示,這是員工自發性的行為。

凱基證、富邦證展開挖角寶來中高階主管遭鎖定

工商時報4/18 A4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元大金合併寶來證讓券商挖角大戰一觸即發。元大金提出史上最優的3年員工安置方案併購寶來證,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市佔排名第2與第3的凱基證與富邦證,已鎖定寶來證包括新金融商品、投行、ETF、經紀等領域的中高階主管挖角。
元大金、寶來證將在11月1日換股基準日後開始進行雙方員工整合,目前大致已有初步腹案,其中寶來證旗下、由寶來最大單一股東賀鳴珩主導的寶來曼氏期貨,因為在業界居龍頭地位,未來整併後,期貨這塊仍將由賀鳴珩主導。
寶來曼氏期貨目前約有20%外資股東,元大金內部評估:「期貨最重要的並非控股,而在於規模。」
熟知此案的相關人士分析,股權的結合往往帶來更緊密的業務合作,寶來曼氏期貨的外資股東對業務量的貢獻非常顯著,因此寶來曼氏期貨併入元大金後,「不見得非得元大金百分之百持股。」
業界評估,這使得寶來曼氏期貨之後繼續被外資股東持股,維持現行上櫃模式的可能性大為升高。

併寶來證後,元大金釋善意 賀鳴珩將任元大金董事

工商時報4/18 A4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元大金併寶來證後,據了解,元大金大股東元大集團為表達善意,將保留1-2席法人代表,邀請寶來集團高層加入金控董事會,預定最快11月1日換股合併基準日實行,目前大致已確定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將加入元大金董事會。
至於寶來集團已故總裁白文正長子白介宇,元大金早在初始談判併購寶來證時,就已邀請他參加金控董事會,甚至金控旗下投資事業合作,但白介宇先前已表態不會到元大金上班,至於是否加入董事會,未來將視其個人意向而定。
元大金控董事會目前共11席董事,除了4席獨董,其他7席全為元大集團旗下尊爵、現代、旭通等3家投資公司派駐法人代表,其中代表人邱憲道、高抗勝、李岳蒼等人均為被併金控(復華金)或券商(大發證券)的股東或高階經理人。
對寶來人馬加入元大金董事會的規劃,元大金控暨銀行董事長顏慶章表示:「此問題等11月1日(換股合併基準日)後再討論也不嫌晚。」至於加入董事會方式,顏慶章指出:「元大金董事多以法人代表出任,也較容易調整。」
顏慶章表示,元大金今年股東會並沒有增設董事會席次的議程,也沒有改選,因此應會在現有席次裡調整,讓對方(寶來)有參與空間,由於元大金控董事大多是由法人代表而非自然人出任,因此較容易調整。
顏慶章同時說,元大金現有7,600多名員工,寶來證券加入元大金後,員工人數將超過1萬人,元大金併寶來證後將吸取其創新金融商品及電子下單等優勢,持續朝大中華區優質金融機構邁進。
至於吳揆呼籲的加薪,顏慶章指出,元大金早在4月1日就已開始調整員工薪資,除了在調薪時根據員工績效作個別反映,這次也特別交待人資長,對中低階的員工能儘量多分配一點
顏慶章也針對擴大壽險版圖強調,若併購現有的壽險公司,必須要考慮潛在利差損的問題,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公司淨值,且現有壽險公司除國泰、富邦、新光有一定市佔率,大部分中小型壽險公司市佔率都不到1%,合併後是否有經營前景不無疑問,都是併購現有壽險公司要考慮之處。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元大併寶來合理價應在28元 葉美麗:倉卒合併疑點重重


  • 2011-04-15
  •  
  • 新聞速報
  •  
  • 【文/許怡雯﹝時報周刊﹞】
圖為白文正長子白介宇。/資料照片
圖為白文正長子白介宇。/資料照片
    寶來證券在上周突然宣布,與元大金控合併,讓許多人感到錯愕,這也包括白文正的二房葉美麗,她失眠三天還發著高燒,感嘆說,「寶來證券旗下有三家上巿公司,在全球、大陸布局已見成效,是台灣最大的ETF發行者,擁有這麼多的優勢,居然輕易就賣掉,這個價格對寶來的品牌及未來發展,一點都不值!」
    元大金與寶來證券合併的消息,在九日公布,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當時人在屏東幫企業做財務診斷的國兌控股集團總裁葉美麗,頻頻接到友人詢問電話時,才緊急趕回台北。
    「寶來證是個漂亮有內涵的女生,當然會有很多人追求;但人家來追,我們不一定要嫁呀。」葉美麗說,寶來證成立近二十三年,體質很好,旗下三家上巿公司,規模都很龐大;加上兩岸簽署ECFA後,寶來證布局六、七年的大陸金融巿場,才要展現驚人的實力,光是商標企業價值就很驚人,怎麼會在短短二個星期不到的時間,就決定與元大合併?
    搶進董事會計畫泡湯
    葉美麗更不客氣指出,寶來證是一間擁有上百億資產的金融公司,元大金控在三月三十日公布意願,四月八日就確定合併案,放眼國內外的金融巿場,哪一件合併案如此草率?何況怎麼可以只找一家外資評估?而且外資摩根史丹利只用二個星期就評定價值,評價依據又是什麼?整個合併案的決議過程,無論是價格、對象、時間等,都疑點重重,讓人懷疑是否有私相授受的問題。
    對於交易金額,寶來證以一股二十二.九元賣給元大金,巿場普遍覺得貴,但葉美麗認為太便宜:「寶來證的合理價應在二十八元,如它的品牌價值,獨創全球的ETF指數平台,日本、越南、大陸皆有發行債券和基金,三月還正式拿到大陸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前景大好之際,一股怎麼可能只值二十二.九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1730期時報周刊〉

中美晶一分三 半導體LED獨立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
記者何易霖/攝影
中美晶昨(14)日宣布,旗下半導體與發光二極體(LED)兩大事業部,將分割為兩家100%持股的獨立公司,母公司保留太陽能業務,兩家新公司最快一年內申請上市,成為太陽能業新興集團。中美晶也是太陽能業整併風潮下,台灣第一家將旗下事業群分割的業者,未來將組成龐大的控股公司體系,轉投資事業涵蓋太陽能上游多晶矽材料、太陽能長晶與矽晶圓、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模組與系統、半導體及LED材料等六大事業。
其他本土太陽能廠中,茂迪、合晶仍將原本各自起家的電表與半導體事業歸在旗下事業群,中美晶「一分為三」,領頭帶起「分割風」,市場關注後續是否會有同業跟進。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表示,旗下半導體、太陽能、LED三大事業部都已有成績,為使各部門能有更大成長動能與更顯著經營績效,決定進行專業分工,進行組織調整與分割。
中美晶的半導體部門將成立新公司「環球晶圓」,LED藍寶石基板部門成立新公司「藍寶科技」,初期都是中美晶100%持股的子公司。分割基準日暫訂10月1日,分割完成後,中美晶僅保留太陽能相關業務。
盧明光指出,藍寶科技資本額4億元,資產價值約16億元,中美晶將按營業價值,以每股40 元取得藍寶科技普通股4,000 萬股。環球晶圓資本額18億元,資產價值69.3億元,中美晶按營業價值以每股38.5元取得環球晶圓普通股1.8億股。
由於兩家新公司都已經有一定的規模與技術基礎,符合分割後簡易上市規定,希望未來一年內分別成為上市公司。
中美晶也宣布去年盈餘分配案,每股擬配發現金股息5元、股票股利0.5元,合計5.5元股利。中美晶昨天股價開平走高,收盤價127元、上漲7元。將於6月17日舉行股東會討論股利與分割案。


結盟 歡迎國際大廠投資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昨(14)日表示,中美晶「一分為三」之後,各公司業務聚焦,可擴大吸引德儀(TI)、晶電等現有夥伴入股的意願,對提升股東權益幫助大。盧明光強調,若國際級大廠有意入股,「非常歡迎」。

業績 拚每三年倍增


LED藍寶石基板當紅,中美晶此時將事業群分割,市場聯想是把「最有潛力的事業」分出,不利母公司。盧明光強調「絕非如此」,未來兩家新公司業績仍將納入母公司合併營收,中美晶「每三年業績成長一倍」的目標不變。
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中美晶為何分割?
答:中美晶三大業務都做得不錯,但若不分割,外界對中美晶的印象永遠在太陽能長晶與矽晶圓,半導體與LED材料的成就幾乎被埋沒,三大事業綁在一起,也無法找到強而有力的結盟夥伴。
舉例來說,若德儀想入股強化雙方關係,中美晶有價值的是半導體事業,但半導體僅是中美晶第二大業務,投資中美晶的大多數金額可能花在太陽能事業,對德儀本業並無幫助,容易讓投資者卻步,這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太陽能或藍寶石基板的事業中。
問:外傳德儀包下中美晶半導體磊晶產能,是否為真?
答:德儀一直是我們長期合作的大客戶,除非客戶自己談,我不能對客戶訂單狀況多說什麼。
未來配合兩家新公司上市,中美晶需要釋股,歡迎國際大廠入股結盟合作。中美晶仍會掌握優勢股權。我希望,中美晶能在未來兩年達到「零負債」的目標。

未來兩年 拚零負債

問:半導體、太陽能與LED藍寶石基板現況?
答:半導體因為加入者少,市場需求仍在,相對穩健。過去我一直以為只有面板、DRAM會面臨短期市場劇烈波動的問題,但最近太陽能市場急凍,確實讓我嚇一跳,原來太陽能市場也是瞬息萬變。
【2011/04/15 經濟日報】

國巨收購案 投保中心不認同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與私募基金KKR聯手公開收購國巨,市場風波不斷,儘管國巨陳泰銘已出面解釋,但投資人保護中心昨天表示,國巨未能確實組成審議委員會評估審議收購案,深感遺憾,並對國巨董事會的決議「不予認同」。
國巨4月12日臨時董事會決議,遨睿公司提出16.1元公開收購價格,建議股東自行決定是否參與應賣;並決議未來將進行以現金為對價合併案,國巨將為消滅公司。
這件收購案似已獲得併購雙方同意,但投保中心昨天聲明表示,不認同這項決議。
值得注意的是,前朝政府財經官員如林宗勇、楊世緘等人,都具備國巨董事身分,雖然投票當天因利害關係人迴避,形成只有林來福一人表決通過的特殊狀況,但董事會的客觀性已被投保中心質疑。
投保中心強調,曾呼籲國巨組成獨立審議委員會,主要是國巨絕大多數董事成員與收購案具密切利害關係,不宜就收購案進行相關決議;實際上,國巨關於公開收購的決定卻僅由董事林來福一人所為。
投保中心表示,國巨公司顯然漠視投保中心及外界對該公司應組成獨立審議委員會以客觀、中立的評估、審議收購價格及收購計畫之合理性要求,因此投保中心表示就國巨之決議,無法認同。
【2011/04/15 聯合報】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併購後下市案 負債不得逾淨值三倍


金管會證期局長李啟賢昨(13)日針對國巨收購案表示,根據過去投審會及金管會針對這類私募基金併購後下市案件,財務審查原則會要求負債不得逾淨值三倍,以避免資本弱化問題。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與私募基金KKR組成遨睿投資,上周宣布以每股16.1元收購國巨,將收購到50.1%過半股權,總交易達到467.8億元,也創下大股東新組公司收購自家公司下市後首例。
此案引發管理階層收購(MBO)爭議,昨天在「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座談會上,有企業主建議,有關經營階層、大股東利益衝突及小股東權益等問題,建議主管機關應建立的明確市場機制。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說明,對於這類案件,主管機關的立場是尊重市場機制,並重視資訊透明化、價格合理性等問題。
金管會官員表示,有關MBO案件現行法令規定均有,只是合理性問題,過去相關部會曾檢討過,這次國巨案引發爭議,相關機制是否有檢討空間,金管會會進一步了解。
此外,國巨前天臨時董事會通過遨睿提出的收購價格,在利害關係人迴避情況下,董事會變成只有一人表決通過,金管會官員表示,對於一人董事會的疑慮,經濟部曾在99年4月26日發函解釋過,因利益迴避導致一人董事會,是符合規定。不過,對於董事會的決議是否經客觀獨立審議委員會審議,從昨天國巨公告的董事會決議內容,仍看不出來,因此金管會跟投保中心都會進一步了解。為保障小股東權益,投保中心曾建議國巨,組成客觀獨立審議委員會,審議收購價格及收購計畫合理性。
投保中心也建議國巨,提供小股東可以選擇繼續擁有合併後新公司股份的機會。依企業併購法規定,遨睿將來合併國巨時,除現金外,也可以採取股份,但國巨目前的規劃是只採現金,換言之,小股東只能拿錢後退出,不能像國巨大股東一樣,繼續擁有合併後公司的股份。投保中心希望,國巨能提供小股東相同的機會。
【2011/04/14 經濟日報】

KKR吃越南魚露 搶進新興國


美國私募股權業者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同意以1.59億美元收購越南最大魚露生產商Masan Consumer的10%股權,為越南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交易。KKR上周也提議併購台灣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凸顯私募股權業者正積極尋找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
KKR和Mason Consumer在13日的共同聲明中宣布這項交易。這是KKR首度在越南投資,在東南亞則是第四樁投資案。Masan Consumer的母公司Masan集團是越南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在胡志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市值約20億美元。


金融時報報導,KKR收購Masan Consumer凸顯一個趨勢:大型私募股權業者正轉向新興市場,尋找規模較小的交易,並寄望從快速的經濟成長獲利,捨棄過去藉大規模舉債創造高報酬的策略。
在越南,國營企業的主導地位和經濟不穩定曾讓許多私募股權業者望而卻步。通膨飆升、越南盾長期貶值以及國營造船廠越南輪船工業集團(Vinashin)的外債違約,加上官僚體制、財政不透明和貪瀆,也使投資人對越南缺乏信心。
儘管面臨這些挑戰,在長線投資人眼中越南還是頗具吸引力的市場。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數據,過去10年越南經濟每年成長約7%,中產階級增加速度在亞洲名列前茅。
KKR發言人表示,基於越南年輕的人口、政府在經濟改革方面的記錄,和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KKR「非常看好」越南,「我們相信,長遠來看,越南的總體經濟狀況將回歸正常並得到改善」。
Masan Consumer是越南最大的魚露生產商。在有8,700萬人口的越南,魚露是廣受歡迎的調味品。這家公司也是越南醬油和辣椒醬的領導廠商,和第二大速食麵製造商。去年12月底止的一年,Masan Consumer淨利1.253兆越南盾(6,000萬美元),營收為5.69兆越南盾。
完成與KKR的交易後,Masan集團持有Masan Consumer的股權將從86.6%減至78%。Masan集團也持有越南北部最大鎢礦之一炮山礦場(Nui Phao)64%股權,以及擴張最快的非國營銀行之一Techcombank的20%股權。
【2011/04/14 經濟日報】

揭開陳泰銘將國巨下市內幕-今周刊


  • 文 編輯部 /撰文/劉俞青、林宏文、賴筱凡/研究員/陳兆芬


大老闆的野蠻金錢遊戲


這是一場資本市場裡的金錢遊戲,大股東將小股東權益玩弄於股掌之間,領銜主演的是國內老牌的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

陳泰銘,縱橫商場數十年,他與哥哥陳木元合作,打造出如今市值458億元的國巨集團,他有頂尖的智商、最好的品味、絕佳的鑑賞眼光,身邊從不乏紅酒、名駒、名女人。

這一次,他與全世界評價兩極的私募基金KKR連手,利用財務操作,將小股東摒除在外,意圖獨享多頭帶來的甜美果實,陳泰銘與KKR的作法,會對台灣資本市場造成怎樣的傷害與衝擊?

《今周刊》為你揭發國巨下市的真相以及陳泰銘的盤算!

這是一場精心設計多時的局。眼看,大股東就要歡呼收割,小股東還有機會翻盤嗎?

四月五日,清明節長假的最後一天,也是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宣布個人收購國巨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哥哥陳木元以及幾位好友,在敦化南路巷子裡,一家全台北市數一數二高檔的義大利餐廳用餐。席間,名貴的紅酒觥籌交錯,當主人的陳泰銘顯得心情極佳,神色自若。沒有人看得出,就在十一個小時之後,陳泰銘即將啟動一場數百億元的大計!

隔天早上八點五十分,台北股市開盤前十分鐘,許多記者的信箱悄悄收到一封信,這封信,撼動了整個被動元件產業!

信的內容說明由陳泰銘個人與國巨另一大股東──私募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L. P.)另組的一家公司,名為「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將以每股十六.一元的價格,相較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十四.四五元,溢價一四.二%,公開收購台灣被動元件第一大廠──國巨公司的股票。其中,陳泰銘個人占遨睿五五%股權,KKR擁有四五%。

醞釀多時的金錢遊戲 與私募基金連手「自己併自己」

消息一出,小股東聞訊無不愣住,「陳泰銘要收購自己的公司?」這幾乎是投資人聽到公告的第一反應。下一刻,意識到收購價僅十六.一元時,開始咒罵:「他真的很過分,我都快氣到腦溢血了。」說這話的國巨小股東,在股價九十元區間進場,十三年來,他從未解套,未來更無機會。
小股東之所以反應如此激烈,其來有自,過去因為財務出狀況、產業間整併,抑或是被外資購併而下市,多有所聞,但董事長個人成立公司再回頭收購自家公司且下市,在台灣資本市場上卻極為罕見! 

任誰都想不到,陳泰銘這樁表面看似合法、合理的整套說詞,卻藏著無數的算計與隱含驚人的利益。若按照陳泰銘的計算,讓國巨順利下市,所有國巨的小股東都將被迫出售手上國巨的股票,「舊國巨」下市,「新國巨」從此誕生,但不同的是在「新國巨」裡,小股東的角色將全數消失,剩下的只有陳泰銘與KKR。

為了這一天,陳泰銘已經等待多時。

時間回到二○○七年六月,那是陳泰銘最難熬的一段日子,力圖振作的陳泰銘,回任國巨董事長後,先併華亞電子,後推智寶、世昕、輝城三合一,甚至陸續變賣手中業外投資,以示他聚焦本業的決心,只是陳泰銘力圖中興的雄心卻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風暴。

國巨已經被沉重的財務壓力壓得快喘不過氣來,因為○五年才因為三十五號公報實施,提列當年高價買下飛利浦被動元件事業部所導致的一百多億元資產減損。為了這個麻煩,即使驕傲如陳泰銘,都不得不低頭,同意引進KKR的資金,讓KKR全數認購二.三億美元的國巨可轉換公司債,轉換後等於擁有國巨超過兩成股權,直接躋身國巨最大股東。

然而,這卻是陳泰銘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KKR是誰?這應該是多數小股東第一時間心中浮現的疑惑。在國內私募界,一位外資資歷超過十年、如今已是董字輩的人士,以「聲名狼籍」形容之。

在全球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KKR這個A咖級的私募基金,就是用盡手段、不計代價,包括犧牲其他股東權益,買下全球食品巨擘雷諾納貝斯克(RJR-Nabisco)。整個購併過程,KKR為達目的,所使出一切手段,甚至被華爾街各大評論家以「驚悚」形容。

而書名取為《門口的野蠻人》,就是用「站在公司門口,想使出各種野蠻手段買下公司」來形容KKR的行徑。

如今,書裡血淋淋的場景就要正式搬上台灣資本市場!這一回,KKR與陳泰銘連手,站在國巨的大門口叩門!國巨十二‧六萬名小股東該怎麼辦?台灣資本市場要如何面對這場私募基金連手公司負責人,銳利有如禿鷹一般的襲擊?

攤開這場縝密的收購計畫,最基本的立足點爭議,是舊國巨與新國巨,懸殊的股權結構。

獨享百億獲利 下市減資再上市 利益小股東全沒份

在這場高達三百億元的收購交易裡,被收購的「舊國巨」是陳泰銘與KKR共同持股三五%的公司,其中外界估計,陳泰銘的持股大約一成;而「新國巨」(遨睿)卻是兩人持股百分之百的公司,其中,陳泰銘持股五五%;試想,陳泰銘要以持股五五%的公司利益為重?還是持股一成的公司?一開始,兩邊的天平就已經嚴重傾斜,答案已經很清楚。

然而,「舊國巨」裡的小股東權益,誰來關心?在陳泰銘與KKR的計畫中,或許,大股東的利益才是整起收購的重點。

為此,《今周刊》邀請三位被動元件產業分析師的平均估算,以國巨身為被動元件龍頭大廠的價值,合理的股價/淨值比約在一.三倍,與這次遨睿的出價,若以去年底估計每股淨值十五元計算,只有一.○七倍相比,有相當落差。因此,如果這筆交易能夠順利成交,陳泰銘在兩年內,公司不用進行大幅度的調整或合併,也不用拓展新的市場,只要跟隨被動元件產業的自然復甦成長,最保守估計就可以坐享超過一百億元的獲利。

而這還只是最最保守的估計。如果按照KKR的透露,未來新國巨可能將透過合併的方式,大力拓展美國市場,則新國巨的成長幅度勢必還會遠高於產業平均水準。假使如陳泰銘與KKR的規畫,國巨下市後進行減資後再重新上市,包括減資退回的現金、未來兩年國巨營運獲利以及重新上市的釋股利益,陳泰銘的獲利空間恐怕將遠遠高於一百億元。

但是這些,小股東都只能在一旁乾瞪眼,連一杯羹都分不到。

「這絕對不是一般的公開收購,這是一場超完美計畫。」國內一位以購併聞名的重量級會計師說。

確實,KKR自從○七年入股國巨之後,四年之間,已經不只一次向陳泰銘獻策,提出自行收購後下市的建議,但計畫遲遲沒有進行的原因,是為了要屏息以待一個最佳的時機。如今,時機終於來了!

超完美手法一:等待時機 國巨熬過低潮 未來獲利遠景大好

儘管陳泰銘強調以每股十六.一元收購是「七年來的最高價」,藉以強化價格上的合理性,但回首過去七年,是國巨經營上最慘澹的黑暗期,近五年(○五年到○九年)的平均每股盈餘只有○.四八元,因此股價表現才會毫無起色,因此若以這個基礎來計算,對小股東來說並不公平。尤其去年每股盈餘高達一.八九元遠高於前五年的獲利,更凸顯這個時點的不合理性。

就在遨睿收購的同一時間,各大投資機構紛紛發表對被動元件產業未來前景的預估,竟然是「大多頭時代來臨」。尤其在日本大地震之後,電容大廠國巨將是最直接的震災受惠公司,根據富邦投顧分析,今年(二○一一)國巨稅後盈餘將成長一九%,明年也有一三%的成長,而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主管趙長順更直言,國巨的獲利即將登上十年來的高點,產業的循環將邁入多頭,他建議所有小股東拒絕這項公開收購。

如果綜合陳泰銘的收購與各大投資機構的看法,結論就是:國巨正站在景氣由空轉多的轉機點上,回頭看,小股東陪陳泰銘走過至少七年的漫漫黑夜,好不容易等到暗夜裡露出一線曙光,黎明才正要來臨,往前看,前景無限美好。然而,陳泰銘選擇此時,啟動超完美計畫,自己跳出來收購國巨,買下整間公司,換句話說,陳泰銘要一個人獨攬國巨「未來的無限美好」,只願與KKR分享,對小股東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超完美手法二:壓低股價 長期獲利不分享 換取更大套利空間

陳泰銘曾不只一次為國巨的股價叫屈,殊不知,國巨股價偏低,有相當部分原因,來自於陳泰銘自己。這一次,他利用超跌的股價,為自己打造出套利的空間,對外還可以大言「已經溢價一四%」、「是七年來最高價格」,這個每股十六.一元的收購價,堪稱陳泰銘的「完美價格」。

什麼原因造成國巨股價長期偏低?小股東的感受最深切,「股本這麼大,每年配息又這麼低,怎麼可能有高股價。」

確實,攤開國巨每年股票的配息率,陳泰銘實在該向所有國巨小股東,深深一鞠躬。

因為相對其他產業龍頭大廠的配息率(每年配息/每股盈餘,見表),例如家電通路全國電子,每年平均配息率大約都有八五%,相對之下,國巨不到五成的配息率確實偏低。如果國巨也比照全國的配息率,本益比提升到十倍也許就不是難事,按照去年每股盈餘一.八九元,股價就能來到十八.九元,如此一來,還能讓陳泰銘撿到便宜,用十六.一元就收購國巨股票嗎?

但是長期下來,陳泰銘一直不願把國巨的獲利和小股東分享,投資人自然不肯青睞,難怪一位國巨長期小股東直言,「國巨股價低,最大的原因就是陳泰銘自己」。

由此觀點,遨睿不斷強調「溢價一四%」、「七年來最高價」似乎都不算什麼了。但陳泰銘反而運用「溢價」與「最高價」的包裝,把十六.一元打造成一個完美的價格。

在「完美」的時間點上,用「完美」的價格收購,這個計畫幾乎已經完成一大半,剩下來,陳泰銘與KKR就可以自行決定下市,完成私有化後的新國巨,縱使擁有爆發性的獲利,「前小股東們」充其量也只能徒呼負負,又奈他何。

為了合理化「下市」的決策,四月八日下午,久未露面的陳泰銘,還親赴證交所說明,他提出三點理由,包括國巨的股本過大、希望聚焦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效益,以及下市後員工紅利制度將更有彈性,作為國巨此時「非下市不可」的理由。

超完美手法三:「合理」下市 三大理由並無根據 隱藏背後居心

但這三個理由遠看似乎成理,近看實在毫無根據。以股本過大為例,「難道股本大只有下市一途?」小股東的質問絕對有理,因為過去台股有許多公司以減資、退還股東現金,以解決股本過大的問題,市場還以大漲回應,完全不用經過「下市」這道手續。最成功的例子當屬一度當上股王的晶華酒店,透過連續兩次現金減資,不僅讓股東們開開心心領回現金,而且股價還用大漲來反映對晶華董事長潘思亮「誠懇經營,願意把所有成果與股東一起分享」的用心。

而中華電也連續五年減資,以因應股本過大問題,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價值非但不會縮水,還能享受退還現金的好處。

再者,陳泰銘認為下市才能聚焦長期策略,而非短期效益,這個說法,更難取得外界認同。同屬被動元件產業一員的聚鼎董事長張忠本則說:「難道宏達電、聯發科、台積電等績優上市公司,都只看重短期效益嗎?」所有上市公司,不是都必須在兼顧短期利益之餘,還得著眼於長期策略嗎?陳泰銘這個說法,恐怕只是為了掩飾他想與KKR獨享獲利的居心...(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747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關鍵五問 國巨小股東該怎麼辦?

問題一:我到底該不該賣國巨?

對策:合併案需要金管會證期局與經濟部投審會通過,預期約在30個工作天公告,還在猶豫要不要賣股票的小股東,可以等政府相關單位表示意見後,再決定自己是否要賣股票,如果政府通過下市案,建議小股東可以參與公開收購。

問題二:我的股票會不會變壁紙?就算下市通過,我就是不賣,能不能等以後上市再賣?

對策:依據《公司法》、《企併法》規定,國巨只要收購超過50%股權,股東會1/2出席、2/3通過,或收購超過90%,董事會通過,就可以通過後續合併或其他購併模式。

小股東沒辦法選擇陪著國巨下市、熬兩三年再上市,能爭取的只有提起法律訴訟,試圖用法律判決,爭取優惠價格賣給公司。

問題三:我的成本很高,可以加碼攤平嗎?

對策:不建議。現在股價離收購價還有些價差,對於一些想套利的投資人,建議先衡量自己資金狀況及可能風險,再考慮是否進場套利。

問題四:我的成本超過收購成本,一旦下市我該向誰求償?

對策:除非查證公司確實有犯罪證據,例如內線交易、掏空等,才有辦法求償,一般來說是無法求償的。

問題五:如果我不想被KKR買走,可以改變下市命運嗎?

對策:只能聯合所有股東共同反對,集結持股超過出席的第三方,才有機會改變下市命運。